孕媽咪怎麼吃? 多雜糧少精緻食物 足量補充鐵、碘及葉酸
一人吃兩人補,懷孕婦女於懷孕、哺乳期間,因生理代謝改變、供應胎兒發育所需熱量及多種營養素需求也跟著改變。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體重過重,會增加罹患妊娠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生出巨嬰的機率與剖腹產的可能性也隨之增高;而孕期體重過輕,則會增加早產或流產的機率及嬰兒出生體重不足,甚至增加新生兒死亡率。
為了照護孕媽咪的飲食營養,迎接健康新生命的到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團隊於107年到109年進行孕產婦飲食營養照護及衛教指導,進行孕產婦飲食營養照護及衛教指導。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謝榮鴻教授表示,在1,000名孕婦飲食資料,比對營養狀況分析,結果發現參與此次指導服務的孕婦平均年齡33.7歲,患有妊娠糖尿病比例高達27%,飲食結構在乳製品、蔬菜類及水果類之食物攝取不足,且脂肪攝取比例偏高(佔總熱量38%)。
謝榮鴻教授指出,要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不是只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更要注意整體三大營養素的平衡比例(醣類50-60%、脂質20-30%、蛋白質10-20%),避免太過油膩的食物並且要注意飲食中的醣類食物品質,多選擇含高纖維的非精緻食物,如以全穀飯替換白飯、全麥吐司替換白吐司等,以減少精製糖的攝入量。
另外,孕婦對「葉酸」、「碘」及「鐵」等關鍵營養素有較多需求,也要注意食物來源的足量補充。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管發育的重要時期:「葉酸」有助於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可由深綠葉菜、柑橘類水果、豆製品、瘦肉及動物肝臟裡攝取;「碘」可預防流產、死產、胎兒先天性異常,建議多吃紫菜、海帶、貝類及海魚;「鐵」可預防貧血及早產,建議多吃紅肉、深錄色蔬菜、豆子及豆腐。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正確的營養攝取應隨著不同孕期階段進行營養補充,避免因營養素攝取不足導致胎兒發育遲緩、早產及流產等不良影響。孕婦在孕期每日飲食中,攝取水果類2-4份、蔬菜類3-5份、全穀雜糧類2.5-4.5碗、豆魚蛋肉類4.7-5份、乳品類1.5杯(1杯240毫升)及油脂3-6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多吃膳食纖維較多的五穀雜糧,少吃白麵、麵線、土司等單一精緻醣類和加工較多的高脂肪食品。乳品類攝取建議無糖優格搭配堅果、水果食用,增加鈣質吸收。
原文網址:https://times.hinet.net/topic/2328114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