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養蜂,埋下友善環境的種籽!來看這兩所學校的食農教育課

台灣的《食農教育基本法》尚未出爐,但不少學校各自推動食農教育課程,較常見者為校園植蔬、農場參觀、餐飲製作等,也有學校選擇較具挑戰性的課程,把大家又驚又愛的蜜蜂,帶入平靜的校園。

這條與蜂共舞的道路,比其他食農課程門檻更高,不少學校勉強撐一個學期,蜂蜜的甜頭敵不過蜜蜂的恐懼,養蜂大業宣告失敗;但也有學校作得有聲有色,學生對蜜蜂示愛之餘,還能出售蜂蜜,增加學校營收。

對蜜蜂又愛又怕的情感,全部寫在「校園養蜂」學生的臉上。(攝影/楊語芸)

喜歡蜂蜜卻害怕蜜蜂 養蜂課程要弭平這樣的矛盾

採訪中崙高中的養蜂課程,任教老師蔡明憲先出了個英文考題:bee 怎麼翻譯?「蜜蜂」,這不難;honey 呢?「蜂蜜」,這也很簡單;那麼,honey bee 呢?(答案請見文末)

「大家都喜歡蜂蜜,也知道蜜蜂是授粉昆蟲,對人類很重要,但是我們又都害怕蜜蜂,」蔡明憲認為,這是環境教育極待突破的矛盾處,也是他推動校園養蜂的初衷,他希望透過蜜蜂這種「生物教材」,強化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把「食」跟「農」整合在一起。

中崙高中養蜂課教師蔡明憲說,推廣校園養蜂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人與環境的關係。(攝影/楊語芸)

養蜂課程循序漸進 食農教育別具特色

蔡明憲在許多校園推廣養蜂,但最深入且最成功的案例是台北市的中崙高中,事前溝通與課程設計是兩大成功主因。他先針對老師與家長辦理說明會和工作坊,讓大家瞭解校園養蜂的目的與效益,「課程設計要多元,如果只是看看蜜蜂、吃吃蜂蜜,根是紮不下去的。」

蔡明憲攤開他的課程大綱,內容琳琅豐富:蜜蜂生物學、病蟲害防治、蜜源植物、蜂巢結構、蜂螫的原因及過程、蜂毒的成份,被蜂螫要如何處理等等,另外還有蜂巢觀察、蜜蜂解剖、蜂蜜製程等動手實作的內容,最後再透過分組記錄及上台報告,培養學生歸納、論理的邏輯,打造具有特色的食農教育。

學生仔細觀察蜂片,要找出女王蜂在哪裡?(攝影/楊語芸)

學生摘花餵養蜜蜂 是真愛

採訪當天,學生們得找出各自蜂箱中的女王蜂,並記錄蜂卵、蜂蜜的數量。學期已屆中段,有學生仍害怕蜜蜂,得穿上防護衣才敢上陣,但更多學生選擇與蜜蜂直面相對,不只把蜂片拿在眼前觀察,甚至敢把雄蜂抓在手上,「牠爬在手上癢癢的,」一位女同學這樣說。

蔡明憲分析,來修課的學生或是對生物有興趣,希望在學校的生物課外多些實作的經驗;也有學生純粹對蜜蜂感到好奇,再加上學長姐的分享,讓他們覺得養蜂很有趣,「我的蜜蜂課是很多學生的第一志願喔。」

他也分享了一個可愛的案例。兩個小高一在校園撿到蜜蜂,送到社大辦公室交給他,「她們不是我的學生,不知道蜜蜂是社會性昆蟲,以為我可以照顧牠。」蔡明憲收下蜜蜂,以為事情告一段落,沒想到五分鐘後小女生摘了兩朵花給他,「這個給蜜蜂吃!」

蔡明憲認為,同儕們的分享讓未修課的學生也知道蜜蜂的重要,從恐懼害怕、到願意珍視蜜蜂的存在,「這不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嗎?」

蜜蜂解剖課讓學生累積實作經驗。(照片提供/蔡明憲)

瞭解蜜蜂對環境的敏感 就是埋下友善農業的種籽

「家長一開始會質疑,蜜蜂叮人怎麼辦?」蔡明憲指出,「刀子會割傷人,難道就不用刀嗎?」學習接近蜜蜂的正確方式以及萬一被蜂螫要如何處理,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曾經被蜜蜂螫過三次的學生邱語誠說得感人,蜜蜂是溫馴的昆蟲,牠以生命為代價來螫人,是為了保護牠的家園。「被蜂螫讓我有罪惡感,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我讓一隻蜜蜂失去了生命。」

此外,因為人的消費行為會改變生產行為,學生瞭解蜜蜂會受到農藥威脅後,他們心中可能埋下了一顆種籽,日後有消費決定權時,他們或許願意多花一些金錢支持友善農業。「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我覺得重要的東西傳輸給學生,」台北的孩子雖然跟土地距離遙遠,但透過關愛蜜蜂的行為,土地不在遠方,土地就在嗡嗡嗡的翅翼間。

為未來的農夫們預先上一堂蜜蜂生態學

彰化是農業大縣,彰化的學子又是如何看待蜜蜂呢?「有些孩子會怕蜜蜂,但有些孩子會弄死蜜蜂,我們認為未來有很多學生會成為農夫,所以要提早教導他們。」彰化縣芬園鄉同安國小教務主任葉榮仁表示,與其泛泛地跟農業縣市的學生談食農教育,不如直接讓他們認識蜜蜂這種對農藥很敏感的昆蟲,更可以預見教育的成效。

已經99歲的同安國小位在產蜜重鎮芬園鄉,許多同安校友是世代蜂農。為了進行養蜂課程,校長施皇羽和輔導主任葉榮仁花了一個學期先跟蜂農洪朝士校友學習養蜂、產蜜的知識,再設計出食農課程後,才正式帶領學生實作。由於全校僅有46名學生,養蜂課不分年級,是全校「大家一起來」的必修課。

葉榮仁請孩子們觀察蜂巢結構,認識蜜蜂的家。(攝影/楊語芸)

幫蜜蜂造家園

「小朋友注意看喔,蜂巢是六角形的,」這天的課程從觀察蜂片開始,蜂片上已經結了一大片蜂蓋蜜,這是孩子們最愛的「口香糖」,由於蜂片集滿了蜂蜜,比起另外一塊已經清空的蜂片,自然沉重不少,孩子們於焉得知蜂蜜的重量。

接著,葉榮仁把一隻雄蜂放在孩子手心,請他們傳著觀察。「啊,我自己抓啦!」「小心小心,別掉下去。」「拿走拿走,我不要。」「牠在我手上走路,好癢喔。」十個孩子有十種反應,十分有趣。

同安國小的養蜂課除了教導蜜蜂的生命週期、各種蜜蜂在社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避免蜂螫的方法外,更會強調生態環境對蜜蜂的影響。此外還讓孩子們利用木工課,幫蜜蜂釘蜂箱,「蜜蜂的家是我們做的喔!」孩子們說得一臉驕傲。

同安國小利用孩子自製的蜂箱,育養蜜蜂,生產蜂蜜。(攝影/楊語芸)

讓孩子克服恐懼 連家長都有收穫

「我們不會強迫孩子,大家都穿好防護衣後,不怕蜜蜂的人可以操作,害怕的學生就先在一旁觀察,給他們準備與調適的時間。」葉榮仁是攀樹課的老師,攀樹的高度也會讓學生心生恐懼,不過恐懼是人類的天性,他觀察發現,讓學生以自己的步調克服懼蜂或是懼高,既是課程重要的目標,也是學生莫大的成就。

葉榮仁提到,養蜂課開課前皆與家長溝通,雖然普遍獲得支持,但仍有少數因為擔心而遲疑的家長,「我會告訴他們蜜蜂是溫馴的昆蟲,尤其在我們鄉間地方,隨時都有遇到蜜蜂的機會,教導孩子們正確的觀念更重要。」

蔡姓家長表示,她原本以為蜜蜂有攻擊性,因此聽說孩子要養蜂,自然有些擔心,不過學校的說明給她信任感,孩子們似乎也很有興趣,因此她全力支持校方的課程。「孩子們回家後會跟我分享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原來蜜蜂並不會隨意攻擊人,我也跟著有所收穫。」

有蜜?沒有蜜?用手秤秤重量就知道。(攝影/楊語芸)

蜂蜜售款將轉為學生活動經費 歡迎支持

關於蜜蜂是益蟲、蔬果都要靠牠們授粉等等「理性知識」,小學自然課本皆有傳授,不過親自養蜂、收穫蜂蜜,深化了孩子們對蜜蜂的「感性訴求」,他們知道蜜蜂是「有生命的」,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這讓學校老師頗有信心,相信孩子們以後若真務農,絕對是友善蜜蜂的好農夫。

雖然同安國小養蜂不是為了產蜜販售,但生產的蜂蜜甜蜜了孩子的口腹後,還有多餘的產量可以販售。校長施皇羽表示,出售蜂蜜售的收入皆轉為學生活動經費,有興趣的讀者可於六月底之前,洽購同安國小 (04- 859 0502)。

【蜜蜂小測驗】英文解答:bee 其實是蜂的統稱,honey bee才是蜜蜂,是指會把蜜帶回蜂巢存起來的特定的社會型蜂種。

蔡明憲說,全世界的蜂超過十二萬種,訪花性蜂類大概有三萬種,大多數的蜂沒有複雜的社會行為。有女王蜂、工蜂、雄蜂這些分工的社會型蜂數量並不多,但因為蜜蜂有很好的產品,又有授粉能力,所以才變成人類養育的首選。

好吃的蜂蓋蜜是孩子們最愛的「口香糖」。(攝影/楊語芸)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130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弄福水耕週記之A菜怎麼吃比較好呢?

弄福農場水耕週記之不結球家系之一的剝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