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好腸道菌群從懷孕開始!醫:3歲前腸道菌結構,影響寶寶終生情緒、性格

人的大腦,好比腸胃,重要的不是放進去多少,而是消化多少;不是要追求「腦滿腸肥」,而是「腦淨腸清」。有一次,我的門診送來一位腹痛如絞、不斷嘔吐的慈濟小學學童。

診斷結果是長期少喝水、不吃蔬果及沒有定期如廁習慣的慢性嚴重便祕。慈濟小學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慈濟四神湯」命名的四個班級。

我告誡這個讀「善解」班的小朋友:「如果不好好喝水,多吃蔬果,你就沒資格讀善解班,我會請校長把你轉到包容班」。不願轉班的他從此大「廁」大悟,信受奉行,也終能「腸樂我淨」。

至於太過「善解」的腸胃炎腹瀉,就必須短暫禁食,清淨飲食以促其「包容」。大腦的「感恩」、「知足」,腸道的「善解」、「包容」,也是讓腸腦菌軸能順暢運作的「腸腦四神湯」。

從出生到往生,大腦、腸道與腸道菌叢無時無刻都在密切交流與互動。攝取大量紅肉、動物性脂肪、精製糖與加工食品的現代飲食,以及環境化學物質與藥物的大量接觸,加上慢性生活壓力,正徹底顛覆我們腸道菌軸的平衡。

腸腦菌群的互動失衡,不但產生如腸漏、腸躁症、腸道炎及肥胖,也可能與憂鬱症、焦慮症、失智症、自閉症、巴金森病等大腦疾病有關。

以高動物性脂肪、高糖飲食餵食腸道菌,加上情緒壓力對大腦的長期耗損,很可能在某一時間點,將我們從「亞健康」狀態推向疾病的風暴,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我們如果冀求身體「長治久安」,就要從腸道菌相的「腸治久安」做起,把腸道的「非常道」營造成通往幸福與健康的「簡單之道」。

我們與世界的互動,包括飲食的種類,食物及藥物的化學物質,心理、情緒與社會的影響,共同形塑了我們的腸腦菌軸。

3歲以前的早年時期更是形成腸道菌結構最關鍵的時期。腸道菌相與大腦迴路仍持續發育,大腦會將腸道知覺和相關情緒整理歸檔,影響我們終生的情緒、氣質及性格。

母親從懷胎開始就應該要超前部署,避免高脂飲食與藥物產生的代謝物以及腸道發炎,影響胎兒大腦的發育。懷孕期間的全身性發炎可能是自閉症與思覺失調症的重大風險因素。

除非是不得已合乎高危險因子的剖腹產,盡量以自然產道分娩以及母乳哺育比較能維護孩子腸道菌相的健康與多樣性。

本文出自聯經出版《腸樂我淨.素無量心》一書 


原文網址:https://times.hinet.net/news/2342583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生菜買回家別直接冷藏!多幾個步驟保鮮更持久!

弄福農場水耕週記之不結球家系之一的剝葉品種